返回首页
滨 州 学 院 教 案 2021 ~ 2022 学年第 1 学期 系(院)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姓 名 年 级 2021级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A 授课对象 2021年 9 月 滨州学院教案 第1次课 2学时 章节 绪论 课题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 2. 能力目标:为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做好人生规划,做时代新人。 3. 情感目标: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通过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教学难点: 1.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题导入 展示教学目的 参与式 教学 参与式 教学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导入新课: 面对大一新生,要结合实际情况授课。可提问两个问题作为前测: 1.你曾经想象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2.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了解很多人生矛盾,思考很多人生课题。每个人的历史使命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确定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整个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新时代”这个概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据是什么? 把握“新时代”这个概念,首先必须认清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一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二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是衡判时代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四个发展史”和“五个是”,对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3.新时代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学生思考: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 时代变了,第一要务没有变。 时代变了,初心使命没有变 4.新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1)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2)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 2.“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思考:新时代对时代新人提出何种要求 (1)有理想——“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在各种诱惑和考验中迷失自我,走入歧途。习近平同志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 案例:“耶鲁哥”秦玥飞 秦玥飞2005年取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2011年,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取得政治学和经济学双学位。他来到农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创办“黑土麦田”公益组织,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村民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秦玥飞的身上我们看到什么品格?” (2)有本领——“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深切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案例:时代楷模黄大年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话“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同志一直鼓励年轻人“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从黄大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3)有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 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自觉到党和人民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案例: 最美大学生余汉明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担当? 三、适应大学生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适应大学生活 1.大学生活的新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熟人社会的交往转变为生人社会的 (3)社会活动的变化 2.适应大学生活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三人行,必有吾师也”。应当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4)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更新学习观念 (1)树立全新学习理念 A.自主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 (我要学) 立志---《吕氏春秋》:“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再次以功。”(古人选用人才,更看重志向和理想品德,然后才是能力,最后是功绩; ) 知止---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 乐学---以知识为乐。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善思---《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亲知--墨子自主学习的三条基本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B.全面学习的理念 知识结构的三种模型:1.宝塔型:2. 网络型 3 ." T"型。 一”表示知识面的宽度。“ I ”表示对专业掌握的深 C.创新学习的理念 案例:碎花瓶理论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学习? D.终身学习的理念 (2)培养优良的学风,要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 教师提出问题: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2.大学生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大学生应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分析讨论 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分析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案例讨论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结合实际思考,大学生如何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布置作业 教学延伸 主要 参考资料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3.陈亚峰:《论时代新人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年12月。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2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一 课题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人生观主要内容,人生价值的内涵、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2. 能力目标:理解分析、评价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增强理性规划人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的情怀。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教学难点:一是认识人的本质,二是正确理解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 课程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 1、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前测: 1、 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2、 人生价值基本内涵 课程导入: 青年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思考 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类似选择,如毛泽东从青年时期立志救国救民,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讨论:他们的思考中蕴含了什么规律?人类的天性是什么?【分析】人生在世,总要受到一定人生观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否则,人生方向错误,往往导致一生全盘皆输。正确的人生观,必然是符合人类天性的。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吗? 习近平主席在与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是科学理解人生观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抵制错误人生观消极影响的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案例: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 讨论:当你面对人生重大课题时,是否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学生思考: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三者之间何种关系? (3)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四)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二、正确的人生观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异常重要?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案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科学救国之志决定其一生投身于中国核潜艇事业。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选择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地方德育资源:此部分引入案例:滨州学院学生张九童事迹,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为脑瘫患者的张九童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1.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课本P12) 小结: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合作探究二: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职业的人们,怎样体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职业作出说明人生价值评价的结果有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等。 展示并简述最美教师张丽莉、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任长霞、“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讨论: 张丽莉老师拯救了学生的生命,从她的身上折射出人民教师敬业爱生的高尚品格。 任长霞打黑扫恶,除暴安良,体现了人民警察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组织、领导了我国的两弹研发,体现了科学家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的高贵品格。 他们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有物质价值,而且有精神价值(最美教师;人民警察为人民,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两弹元勋,国士无双”);社会回馈给他们的同样如此。 小结: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1.毛泽东和张国焘 对比毛泽东和张国焘参加中共一大时的条件优劣,描述长征中和红军陕北会师后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阐述其不同的人生结局。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2.雷锋和郭明义 (1)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手把手地教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以同班战友小周的名义给他家里写信又寄去10元钱;给战友小韩缝补棉裤……“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展现人性的光辉,送出春天般的温暖。 (2)郭明义,只是一名收入很少的矿山工人,20年献血6万多毫升,是全身血液的10倍;他资助180多名贫困儿童读书,自己却几无存款;他家徒四壁,新买的电视,留不了几天,就转手捐赠……有人叫他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匪夷所思的“新傻子” 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于2009年7月,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大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慈善义工大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和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七支大队。 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刘盛兰和陈方文 刘盛兰,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到2013年的17年间,他拾荒助学,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陈方文,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引发思考:对比能发现什么?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是有价值的。 通过以上讲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人生价值从价值主体上体现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价值内容上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评价不是以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是以对他人或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为标准的。 (3)人生价值如何,不是自我吹嘘和评判,而是由社会和他人做出评价。 (4)能力不分大小,岗位无论好坏,只要踏实努力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就是有价值的。 三、人生价值实现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首先,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依赖于社会客观条件 引入案例:姚明,是美国NBA及世界篮球巨星,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7次获得NBA“全明星”,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世界最具影响力100人”。被中国体育总局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篮球杰出贡献奖” 2011年,姚明在宣布退役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思考:他的这句话包含什么深意? 任何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有赖于社会搭建的舞台。 其次,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个体的人生价值才有可能实现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案例:史上最强的大专生 虽然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应使学生明确,自身应注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3)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实践 引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讲话;“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抢答题,检查学生掌握水平。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充分展示自己的抱负和激情,用勤劳的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师生同步 复习旧课 问题导入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教学主题 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引入地方德育资源案例, 学生讨论与回答 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 教师归纳 学生讨论 引发思考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引入案例 引发学生共鸣 引起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结合“身残志坚张九童”的案例,说明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2.阅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辨析理想信念的概念和特征。 主要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 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3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二 课题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情感目标: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远大志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上节课内容 教学目的展示 导入新课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 复习上节课内容:1.人生观基本内容 1. 人生价值的衡量与评价 对学生进行前测:1.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寄语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1、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具有时代性。 2、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具有执着性。 案例:“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终于成了你”汶川地震少年从军寻找恩人 信念具有多样性。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首先,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其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案例:短跑名将罗杰•班纳斯特 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到底起到何种作用? 最后,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 案例:“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视频: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提问:党的十九大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那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 1、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而自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案例:长征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为何能在抗疫之战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五形态”时间轴上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提问:你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提问: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分别是什么? 分析: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卷十八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点评: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包括强国梦、志愿梦、健康梦、环保梦、文化梦、科技梦、幸福梦等等。 案例: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今天,也不妨说说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为了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我们应该怎样做?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师生同步 复习旧课 问题导入 引入领袖讲话,引发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学生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 案例展示,学生 教师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个人理想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主要 参考资料 1.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4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三 课题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目的 要求 1.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2. 能力目标: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特征,结合现实能正确理解如何爱国。 3.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自觉传承与践行中国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前测: 1.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特征 导入新课——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 1.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2.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1)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阐释。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讨论:中华民族具有创新禀赋——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 讨论: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讨论:从愚公移山到嫦娥飞天,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梦的路上 (2)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和坚定弘扬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 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材料分析——习近平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3)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案例:追忆“时代楷模”南仁东: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 二、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案例讨论:“新疆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 材料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建党百年七一讲话 讨论: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如何理解习总书记这段话? 讨论:HM、NIKE、BCI为什么要抵制新疆棉花? 案例:香港修例风波 《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法》颁布 学生思考:结合案例分析国家安全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三、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3.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案例:华为的启示 讨论:中国科技“卡脖子”具体是在哪些领域?如何突破这种困境? (三)大学生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案例讨论:青春何以傲苍穹——解读国防科技大学北斗青年科研团队的逐梦之旅 播放视频引入领袖讲话,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课前资料推送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此部分由学生提前准备收集资料,进行展示,并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总结 此部分由学生提前准备收集资料,进行展示,并分析 案例展示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 抗疫、脱贫、战洪水……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精神如何闪耀2021? 2.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能做什么? 主要 参考资料 1.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8日。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4.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4日。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0日。 滨州学院教案 第5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四 课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明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 能力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坚定价值观自信。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 1、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2、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前测: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导入新课: “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重要?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通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与判断,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2、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案例:GDP排名 2020年GDP增长与下降前十国家曲线图 学生思考:中国作为唯一增长国家说明什么? 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事业紧密相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体现了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近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而“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 3.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三个倡导”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个人是基础,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到奉献。 (三)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1.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3.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1.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2.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2.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案例讨论:“让美国的狗先走”——从阿富汗机场“大逃亡”看美国人的普世价值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 引发学生思考: 青年大学生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1.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2.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3.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4.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引入领袖讲话,引发学生思考 课前资料推送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数据直观显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追求。 课前资料推送,课上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1. 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你是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的? 主要 参考资料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4日。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6次课2学时 章节 专题五 课题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道德的内涵、本质和功能,熟悉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科学鉴别、承继与创新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 3. 情感目标: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做传统美德的弘扬者与承继者。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道德的功能;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3.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2.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 2. 坚定价值观自信 前测: 1. 道德是什么? 2. 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了解有多少? 【导入新课】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 引发学生思考,道德到底是什么? 一、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道德的含义 案例: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车让座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依靠人们的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作用方式)来维系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标准)评价的行为规范(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非马克思主义起源说:神启论;天赋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 马克思主义起源说: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教学案例:猴子版的道德起源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归根到底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它又是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及经济关系。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三)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2011年考研政治第13题)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与规范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学生自学) 反对两种极端的看法: (1)“道德万能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分析错误原因) (2)“道德无用论”: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的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分析错误原因)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对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脉络梳理: 春秋中期:人之四端——战国中期:国之四维——战国后期:孝悌忠信——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百行,(孝忠为首)北宋: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南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案例:范仲淹忧国忧民 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人推崇大公至公思想? 3.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伦理思想 由仁到孝——孝妇河与董永的故事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历史故事:季子挂剑 历史故事:尾生抱柱 讨论:诚信行为带来的都是正价值吗?非诚信行为带来的都是负价值吗?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生思考: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 3.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案例:分粥事宜,如何找到最公正的分配方法。 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待外来文化 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对今天的中国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学生抢答 教师分析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加入地方德育资源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课后作业 1.道德的含义及其本质是什么?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 参考资料 1、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志良等:《中国儒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7课2学时 章节 专题六 课题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 复习上节课内容: 1.道德的内涵及功能 2.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 前测: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导入新课】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案例:杨开慧英勇就义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牵连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案例:杨靖宇为国捐躯 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利益而奋斗,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树立了平等意识,保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培育良好家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准和道德风貌,树立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看成是能够影响革命成败的大事,因而践履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环节就是共产党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统一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黄河三角洲革命道德资源 1.老渤海精神 滨州市前身是渤海区,近代以来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有抗争精神和爱国之心的黄河三角洲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凝练形成“不屈不挠,勇于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2.胜利精神 在石油会战中,广大职工不怕困难、艰苦创业,铸就了内涵丰富的胜利精神。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胜利精神”经过总结提炼,被高度概括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 胜利油田进入二次创业时期,新时期胜利精神被概括为“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 此外怀周祠、刘集支部旧址、陈户战役纪念塔等都是重要的红色道德资源。 学生思考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学生抢答 教师分析 引入地方红色资源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是什么? 主要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 2.郑淑欣:《试论中国革命道德传统》,黑龙江社会科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4).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8次课2学时 章节 专题七 课题 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目的 要求 1. 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熟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自觉遵守相关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恋爱观和婚姻观 3. 情感目标: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掌握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活动 课堂展示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 1、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前测: 1、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导入新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看视频资料《为人民服务》 讲述《为人民服务》发表背景 学生思考:《为人民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使人人都成为平等的劳动者,在人际关系上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关系,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具有利他性,只有满足他人利益,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身利益。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利他性上,而要上升为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一种自觉。 案例:“海尔”精神与虚假化倾向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先进性要求: 案例展示:孔繁森、任长霞、申纪兰、钟南山 广泛性要求: 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为人民服务。 案例展示:西安最美公厕 学生思考:为人民服务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堂讨论: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忙着挣钱,讲“为人民服务”有实际意义吗?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内涵: 学生展示: 结合抗疫之战,自行制作课件或者视频,全面诠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 (3)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讨论: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对集体无兴趣。你认为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需要集体主义? 2.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可将集体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讨论: 举例说明公民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文明礼貌。大学生应当自觉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塑造真诚待人、礼让宽容的良好形象。 助人为乐。大学生应当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和关爱他人,并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收获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爱护公物。大学生要增强社会主人翁责任感,珍惜国家、集体财产,爱护公物,特别要保护社会公用设施,坚决同损害公共财产、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大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遵纪守法。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思考:“熟人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课堂讨论: 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网络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避免沉迷网络。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四、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职业生活则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案例:掏粪工人石传祥的跌宕人生 总结: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正在职业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国工匠——洪家光案例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案例:最美厕所管理员——爱岗敬业道德模范 诚实守信——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做到公平、公正,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 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山东大学生回乡创业卖韭菜 讨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五、家庭美德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理想与责任是基本要素。 案例: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的爱情。 思考: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和文明相亲相爱。 一是尊重人格平等。 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束缚或强迫对方,都不符合恋爱的道德要求。 二是自觉承担责任。 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三是文明相亲相爱。 案例:丁一舟与赖敏的爱心之旅。 学生思考:责任不仅是爱情长久的保障,也是婚姻与家庭维系幸福的保障。 三文明相亲相爱。 案例: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从宝马女入手,直击大学生的爱情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案例:致命爱情——大学生泼硫酸后13刀杀死情敌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在校大学生如果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可以结婚。 学生讨论:如何看待高校大学生在校结婚现象? 教师总结:婚姻不仅代表两情相悦,更代表责任和义务,因而一旦结婚成家,就要及时调整和转换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讨论——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该如何对待老人? 其一,尊老爱幼。 案例:全国敬老孝亲模范石玉林 其二,男女平等。 学生展示:社会中的男女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三,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 其四,勤俭持家。 其五,邻里团结。 案例:26年精心照顾瘫痪邻居 高著会谱写邻里真情 3、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案例:滨城杜氏家族的治家之道。 从杜氏家族治家之道看家风重要性。 注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分析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学生讨论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学生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案例分析 学生讨论 案例分析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 案例分析 学生讨论 引入地方道德资源, 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对集体无兴趣。你认为呢?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宋希仁:为人民服务是人生观教育的主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0期。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4.季羡林.处世公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徐仲伟.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6.李桥.从柏拉图的恋爱思想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山西青年. 2018(01). 7.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9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八 课题 法学基础理论概述(一) 目的 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 2.能力目标:培养法治思维,知法守法护法。 3.素质目标: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种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3.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法的运行体系。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明确 目标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 课前资料推送,学生准备 参与式活动 复习: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前测:1、法律是什么?法律的运行环节? 知识要求1、掌握法律的含义、特征;2、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导入新课: 古体“法”字的释义 思考:法律是什么? 案例:女友与妈妈同时落入水中,你只能救一人,你选择救谁?从法律角度应做何选择?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发展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定义 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2)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教育作用 5、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2、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法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案例:十恶不赦体现的含义 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受经济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2、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民法典”的诞生 1、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又称法的创制、法的创立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性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2)法律制定的原则 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科学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3)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草案的表决 法律的公布 2、法的实施 执法 (1)执法概念 执法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2)执法的特点 执法的主动性、执法的单方面性、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此外,执法活动还具有主体法定性、国家权威性、强制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3)执法的原则 ①依法行政原则 ②讲求效率原则 司法 (1)司法的概念 司法又被称为“法的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的特点 司法具有被动性、中立性、终极性、形式性和专属性等特点。 (3)司法的原则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守法 (1)守法的概念 广义上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实施。狭义上的法的遵守,又称守法,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2)守法的构成要素 守法的构成要素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守法状态等 3、法律监督 学生讨论 教师分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学生主导课堂进行展示, 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社会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中的历史经验? 2、社会主义法运行的体系特点? 参考资料 1.杨忠醐,杨晓阳浅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色[J].法制博览.2019(03)2. 2.徐奕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07). 3蒋立山.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路径——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J].法律科学.2020(2).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0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八 课题 法学基础理论概述(二) 目的 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 2.能力目标:培养法律思维,知法守法护法。 3.素质目标: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种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3.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明确 目标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 课前资料推送,学生准备 参与式活动 复习: 社会主义发的产生与发展与运行体系。 前测:1、社会主义法的特征?法律的运行环节? 知识要求1、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法的体系与价值。 思考:法律良好运行靠什么? 案例:1、保姆纵火案中带给社会公众情感上巨大的冲击,产生巨大社会舆论,案件审理法院进行审理时,是否应将相关社会舆论考虑其中? 2、28年错换人生的案件中蕴含的法理、情理。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法治的含义 1、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2、法治与法制 (1)法制的英文是“Legal System”,他一般就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概念。 (2)它与法治之间的主要区分如下:与权力的关系不同;产生于存在的时代不同;二者与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关系不同。 3、法治与人治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1)人治:就是一种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和能力来管理国家好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式。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权力是否严格依法运作。 (3)法治较人治的优势:法治依赖的法律比人治所依赖的领导人的智慧和才能,具有更大的确定性、稳定性,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保障民主、自由、人权等现代价值理念的实现。 4、法治与德治 (1)德治的含义主要有两重:一是指充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并通过道德的教化与规范作用进行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治国方式;二是指充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典范意义,并通过这种典范作用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治国方式。 (2)二者区别:行为的基本准则不同;冲突的解决方式不同;与人治的关系不同。 (3)法治较德治的优越性:法律与道德的差异决定了法律更适合管理国家和社会;现代法治比中国传统德治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是主要是哪种治国理政方式?它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浙江杭州保姆纵火案及后续反转案情中的情与法? 姚策与郭威28年错换人生中的法理与情理。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1、法律至上原则 2、权利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1、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 2、严格的执法体制和公正的司法体制 3、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 4、高素质的执法、司法人员 5、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案例:呼格吉勒图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学生讨论 教师分析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学生主导课堂进行展示,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 比较“法治”与“德治” 2、 比较“法治”与“人治” 参考资料 1.杨忠醐,杨晓阳浅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色[J].法制博览.2019(03)2. 2.徐奕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07). 3蒋立山.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路径——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J].法律科学.2020(2). 滨州学院教案 第11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九 课题 国家法律之统帅——宪法 目的 要求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正确理解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熟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增强宪法意识,监督宪法实施。 3.情感目标: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 1.监督宪法的实施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 明确教学目的 导入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课上学生准备 参与式活动 课前资料推送,课上学生准备 复习: 1.法律的概念、本质、作用 2.法律的运行 前测: 1.宪法与其他法律的不同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1.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2.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3.监督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导入新课: 宪法是什么法? 有人说,宪法规定的大多是一些原则性内容且很抽象,而且司法判决一般也不援引宪法条文,因而宪法是一部与公民生活关系不大、高高在上的“闲法”。你认为宪法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吗? 新课讲授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 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 现行宪法经过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2018 年五次宪法修改。 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序言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1)国家性质 (2)根本政治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 (4)基本经济制度 (5)公民基本权利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案例:从孙志刚案看宪法的不可违抗性 2.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例如,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则只要立法机关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的平等权 案例:2020年高考移民事例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监督权 5.人身自由 案例:住宅不受侵犯案例 6.社会经济权利 7.文化教育的权利 案例: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案 2020年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学案 8.特定主体的权利 (二)公民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 (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 权利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形式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 “你有挥舞手臂的自由,但这自由必须止于我的鼻端。” 案例:“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纠纷案 2.依法履行义务 四、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习近平 (一)加强宪法实施 1.坚持依宪执政。 2.坚持依法立法。 3.坚持严格执法。 (二)完善宪法监督 案例:孙志刚案 1.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2.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3.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4.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1.如何正确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参考资料 1. 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韩大元.依宪治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刘松山.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2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十 课题 日常行为之准则——民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民法的涵义;理解领会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事行为的效力。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权利主体意识和权利边界意识,内心认同民事权利不可侵犯的法律属性;养成自觉守法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民法各基本原则的内涵; 2.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教学难点: 1.宣告死亡的法律意义与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参与式教学 问题导入 展示教学目的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 复习: 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宪法的知识体系,着重对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前测: 教师提出问题:八岁的孩子打酱油受法律保护吗?由学生依据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理由。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认识其法律依据,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教授新课: 一、民法是什么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现行民法的基本介绍:生效时间、结构、地位、意义等。 (二) 民法的调整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平等主体:独立的人格,地位平等,互相没有隶属关系。问题:何为平等?举例说明。 2.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问题:举例说明人身关系。 案例1:擅自使用梁某某微信照片侵犯肖像权案 3.财产关系:指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流转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财产为直接内容的经济关系。问题:举例说明财产关系。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是原则贯穿于整个民法立法、司法工作以及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原则;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简称绿色原则)。 ——分析讨论各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民事主体 (一)自然人 1.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时间: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对于出生时间的认定 →自然人的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案例2:宣告死亡5年的父亲,突然回来了?由学生理解宣告死亡与生理死亡的不同,分析其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能力 (1)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根据自然人的年龄、智力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民事行为能力的界定) 案例3:乙因病需要换肾,其兄甲的肾脏刚好配型成功,甲乙父母和甲均同意由甲捐肾。因甲是精神病人,医院拒绝办理。后甲意外死亡,甲乙父母决定将甲的肾脏捐献给乙。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甲决定将其肾脏捐献给乙的行为有效; B.甲生前,其父母决定将甲的肾脏捐献给乙的行为有效; C.甲死后,其父母决定将甲的肾脏捐献给乙的行为有效; D.甲死后,其父母决定将甲的肾脏捐献给乙的行为无效 (讨论) 甲同意捐肾,医院为什么拒绝办理? 甲意外死亡,甲父母能否决定将甲的肾脏捐献给其弟乙? 3.监护制度(略讲) 监护的概念;监护的分类;监护人的职责 通过案例3,分析讨论甲父母的法律地位及其职责。 (二)法人 1.法人的概念及成立的条件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注重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比较) 3.法人的种类 由学生举例法人,通过对举例法人比较,讨论分析法人相关知识点。(如学校、公司等) 三、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有效条件 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3)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4)行为符合法定的形式。 (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1.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定有效条件,因而自始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2.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种类) 3.代理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者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法律制度。 (2)代理的种类 按代理权产生的种类,可分为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基本准则)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小组合作 案例讨论 教师归纳 分析讨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案例讨论 教师总结 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 1.结合实际思考,大学生作为当代公民,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 布置作业 教学延伸 素质拓展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利明,杨立等著:民法学(第6版),法律出版社,2020年10月。 2.周江洪等著,民法判例百选,法律出版社,2020年10月。 3.李永军著,民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3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十 课题 日常行为之准则——民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知各种民事权利的内涵和民事责任的种类。 2.能力目标: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权利受侵犯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权利主体意识和权利边界意识,内心认同民事权利不可侵犯的法律属性;养成自觉守法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民事权利的内容。 2.民事责任形式。 3.诉讼时效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与责任免除。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参与式教学 案例导入 展示教学目的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 复习: 按照民法的涵义-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的顺序,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 前测: 教师展示案例,由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1:甲、乙系同事关系,交往较深,一日,乙因其妻重病住院治疗,甲同乙一同前往医院,因尚差住院费8000元,甲便替乙垫付,数月后,乙拿8000元归还甲,甲说:“你现在比较困难,你先用着,以后再说。”乙表示感谢。四年过后,甲、乙之间因工作发生口角,甲要求乙归还欠款8000元,乙认为此笔钱甲已经赠给乙,所以不予归还,同时认为,诉讼时效已过。(提问、讨论) 甲、乙之间存在的何种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具有哪些权利义务? 民法是典型的权利法。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主线构建新的规范体系。从总则至分则再到通过侵权责任编规定权利救济,构成了从确权到救济的完整的权利体系。 四、民事权利 (一) 物权 物权主要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为财产所有权,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本部分主要学习自物权。 案例2:周某诉龚某侵权责任纠纷案 小组讨论: 1.每个人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哪些权利? 2.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方式取得财产的所有权? 3.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丧失财产所有权? 教师: 通过问题1,归纳总结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及内容; 通过问题2,归纳总结财产所有权取得方式; 通过问题3,归纳总结财产所有权消灭的原因。 财产所有权的种类:国家财产所有权、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及私营经济财产所有权。 (二)债权 案例3:于某某诉北京某旅行社及其分公司旅游合同纠纷案 问题:双方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本案应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1.债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 2.债的发生根据:合同所生之债、侵权行为所生之债、 不当得利所生之债及无因管理所生之债。 3.债的消灭:履行、解除、抵销、提存、免除与混同 (三)人身权 1.人身权的概念及特征:人身权亦称人身非财产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人身权的种类:根据权利对象的属性,可以将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回顾案例:擅自使用梁某某微信照片侵犯肖像权案) 五、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民事责任的分类:根据民事违法行为所侵害的权利的不同,可以分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三)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的发生;(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主观过错。 责任免除:依法执行任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受害人同意、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行为。 (四)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依法应负民事责人的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法或形式。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 六、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时效制度。 (二)诉讼时效期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案例4:有一病人医生动手术留块纱布在体内,导致她生了25年病,25年后才发现祸根就是那一块纱布。 提问:如何判定诉讼时效? 提示特别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条) (三)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1.诉讼时效的开始: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注:20年) 2.诉讼时效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诉讼时效的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发生法定事由使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4.诉讼时效的延长:指因有特殊情况,权利人不可能按诉讼时效行使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适当延长诉讼时效期间。这是一项保护当事人的措施。 (四)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 知识运用:分析案例1,讨论:甲是否有权请求乙归还此笔欠款,乙是否应归还。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合作探究 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分析讨论 案例讨论 学生回答 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 1.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做? 布置作业 教学延伸 素质拓展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利明,杨立等著:民法学(第6版),法律出版社,2020年10月。 2.周江洪等著,民法判例百选,法律出版社,2020年10月。 3.中国法院网-民事典型案例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subjectdetail/type/more/id/MzAwNEiqNDAwAiMDAA==.shtml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4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十一 课题 公民行为之底线——刑法 目的 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刑法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定罪量刑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则的学习融入到对法律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重点 难点 1.刑法的基本原则 2.犯罪主体 3.量刑制度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 《民法典》有关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 前测: 1.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和附加刑有哪些? 2.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导入: 案例:男生因踹伤猥亵男被刑拘 猥亵男子家属索要20万赔偿金 问题:男生的行为要受刑罚处罚吗?为什么? 一、刑法 (一)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二、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三)犯罪构成 1.概念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2.犯罪构成的要件 (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就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客观事实。 (3)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追究行为人危害社会行为的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犯罪既遂 1.犯罪既遂的概念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2.犯罪既遂的处罚 对既遂犯,按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因为分则各本条就是以犯罪既遂为基准设置法定刑的。如果完全从形式上理解既遂,也可以认为既遂就是达到了分则各本条设置的处罚基准状态。 (二)犯罪预备 1.犯罪预备的概念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2.犯罪预备的处罚  《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犯罪未遂 1.犯罪未遂的概念 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之一。 2.犯罪未遂的处罚 《刑法》第23条规定: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犯罪中止 1.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犯罪中止也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 2.对中止犯的处罚 《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五、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略) 1.主犯;2.从犯;3.胁从犯;4.教唆犯 六、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1.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一般指犯罪行为的侵害,还包括一些侵犯人身、财产、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 2.时间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对象条件是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4.主观条件是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5.限度条件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七、刑罚的概念和种类(略) 八、量刑制度(略) 1.累犯;2.自首;3.立功;4.缓刑 九、减刑与假释(略) 十、刑罚的消灭 提醒同学本节课学习《刑法》,学习中注意比较《民法典》有关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与《刑法》中犯罪主体相关规定的异同 讨论:刘德华电影《失孤》及原型,人贩子该不该判死刑? 讨论: 1.与承担的民事责任规定不同 2.如何看待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比较: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解读:从“昆山砍人案”于海明“正当防卫”我们学到了什么? 比较: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减刑制度? 2.如何看待死刑的存废之争? 主要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完善发展》,高铭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刑法学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严励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犯罪离我们有多远:生活中的刑法》,刘艳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5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十二 课题 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一) 教学 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法律。 2. 能力目标:培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生活竖起法律围墙。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治安管理处罚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 教学难点:网络生活中相关的法律规定 教学 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 导入 展示教学目的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 1. 我国宪法特征和基本原则 2.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前测: 了解哪些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展示 课堂导入: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首先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主要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以及网络生活中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1、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一共规定了4大类共计110多种违法治安管理行为。 3、处罚种类 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思考: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区别。 4、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1)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 该法第42条规定,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3)打架斗殴 该法43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4)电脑黑客 该法第29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的;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 1、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 原则主要有: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等。 2、通行规则: 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 3、交通事故处理规则:(结合实际说明,引导学生掌握法则)  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 造成人身伤亡的,应立即抢救受伤人员。  并报告执勤交警或者交通管理部门。  没有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要迅速报告执勤交警或者交通管理部门。 4、酒驾、醉驾的相关规定 醉驾入刑: 三、集会游行示威法(自学) 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 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反对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煽动民族分裂的;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的活动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法,充分明确集会、游行、示威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权利不得滥用。) 四、维护互联网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1. 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2. 一般性规定 3. 法律责任 几种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 1、 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恐吓等信息 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轻者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重者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2、 随手转发微信微博 案例:娃哈哈 思考:网络生活中为什么需要道德与法律? 3、 网络水军要担责 有偿提供删除网络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进行有偿发布 的网络水军非法经营达到一定数额,即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课前推送资料 课上学生自主讲解 课前资料推送 课上学生展示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课后作业 1、公共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对我们的启示? 2、你还了解有关网络的哪些法律规定? 主要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后记 滨州学院教案 第16次课 2学时 章节 专题十二 课题 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法治思维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法治思维,学会从法治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自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做到心中有法,尊法守法,不断提升个人的法治素养。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法治思维的含义 2.法治思维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树立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教法: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学法:阅读学习、合作探究 手段:BOPPPS有效教学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导入 教学目的展示 参与式活动 参与式活动 复习: 1.《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内容 2.《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内容 前测: 1.什么法治思维 2.如何提升法律素养 课堂导入: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思维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它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学生思考: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在依据上。 二是在方式上 三是在价值上 四是在标准上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案例: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并非天经地义。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至上的内涵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权力制约。权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权利保障。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5.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二、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思考:法律权威的四个基本要素?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3.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自学) 1.学习法律知识。心中髙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 思考:大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3.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讨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法律实践? 4.养成守法习惯。在生产生活中养成遇到纠纷去查找法律的习惯,就是具备法治思维的具体表现。 5.守住法律底线: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大学生应当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底线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带头遵守法律。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 课前布置 学生展示 课前课后自学 教师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1、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主要 参考资料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2001. 3、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