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现状及保护机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存在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无时不刻都在发展的人来说,都有着无比寻常的意义。为进一步弘扬家乡滨州的特色文化遗产,加深大学生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我们于2014年暑假期间,针对滨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专项社会调查,并最终形成这篇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7日—8月2日

小组成员:张龙宙、穆静静、刘鲁昆、李云燕

指导老师:黄继红

调查地点:一、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南村

          二、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

          三、沾化县、惠民县

调查对象:一、杜氏家族

          二、董永传说

          三、博兴吕剧

          四、胡集书会

          五、渔鼓戏

调查方式及调查范围:

  1、对杜受田故居、董永祠等标志性建筑物的外观进行图片信息采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咨询,采集音频信息。

  2、制作调查问卷,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相关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就当前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咨询,集中对所有反馈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

 

一、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杜氏家族:“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讲的就是滨州的杜氏家族,杜家家世显赫,《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杜家均有记载。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到1931年止,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杜家曾出现过“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辉煌,“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由此,杜家成为明清500多年里国内罕见的知名家族,也是当之无愧的滨州第一家族。当其兴盛之时,杜家大院影响极广。查史传和家谱,我们知道,一、杜家大院的人任职区域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甘肃、四川、安徽、浙江、云南、广东等地,到过的地方更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杜家大院的影响带到那里。二、杜家与曲阜孔家、海丰吴式芬吴家、惠民魏氏庄园魏家、惠民李阁老李家、桓台新城王士祯王家等名门望族都有姻亲关系,也有女子嫁在父亲任职的当地,社会关系面甚广。

杜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就是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杜受田出生于1787年,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杜受田是杜堮唯一的儿子,也是杜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他6岁开始读书,13岁就熟通了四书五经, 36岁考中进士。史料记载,杜受田高鼻梁,宽面颊,相貌俊秀,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举止端庄凝重,为人内向多思。从政后,他为师为相殚精竭虑,做了不少对国家有益的事。

位于滨城区滨北镇南街的杜家大院是杜受田的故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建筑风格简单、朴实,是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先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滨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27日对外开放,2010年被国家旅游授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董永传说:董永传说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故事讲的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一个名叫董永的人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七仙女中的织女下到凡间与其成婚,并助其还债的感人故事。董永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死后无钱置办丧事,向人借了一笔钱为父安葬。守丧三年后为债主做奴仆还债。在去往债主府宅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不嫌董永贫贱,甘愿为董永妻子。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一起为债主做工。债主得知董永妻会织布,便以免除债务为条件要董永妻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织女只用了短短十天便织完,抵偿了债务。董永夫妻回家,途经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称自己是天上的织女,为其孝心所感,奉天帝之命,下到凡间,帮他偿还债务。如今债务已清,不适宜久住人间,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董永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董永行孝的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虽然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2006年董永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见证的董永故居——董家村,在2005年被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2年11月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博兴吕剧: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

4.胡集书会:胡集书会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胡集,是山东省惠民县(古为武定府)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二、七逢集,每年夏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开始举行灯节书会。 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汉族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5.渔鼓戏:渔鼓戏发源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省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

 

二、标志性建筑物的保护情况

 

1.杜家大院:杜家大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虽然多次经历天灾人祸,但其鲁北风格的建筑特色以及房屋仍保存的十分完好,不可不谓之奇迹。不过在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大量工作人员和游客在旧居的房间里吃零食或随意攀爬照相,这显然不利于古建筑物的保护。虽然后人整体保留了建筑原貌,但是后期的修缮仍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建筑物整体的风格,一些不合时宜的现代装饰物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显得格外突兀,不伦不类。对建筑物的修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建议相关部门,修缮应该是在最大限度的维持原貌的基础上,不要随意添加,画蛇添足。我们希望几百年后,后人仍能直观的看到建筑物本来的样子。

            

2.董永祠:较之杜受田故居游人如织,董家村似乎就没多少人知道了。当初前往董永旧居时有些向往,但身临其境不免有些失望。站在院子前,董永祠的破败尽收眼底。房门正前方挂有董永祠的牌匾,房门为木质门,现如今略有些腐坏,四周蜘蛛网罗列。环顾董永故居四周,有村民种植的菜园,在菜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石碑上都是村民晾晒的野菜。在窗外向屋中看去,里面有织布机、炉灶等旧物件,上面均覆盖着厚厚的尘土,一看便知,这里常年无人打扫。村里的老人反映,自从这两块石碑立起来以后,再也没有见到政府或者是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过,可想而知,这保护工作做得有多不到位了。难道是当局者认为董家村不足四十平方的董永祠是没有多大开发利用价值?于是就任由董永祠破壁残垣,野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