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沿革
本课程在我校的开设,与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开设是同步的,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1985年以前,最早开设的是“中共党史”课。1985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将中共党史课改设为中国革命史课,1996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将两课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决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6级学生开始开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我校严格执行“05”方案,设立了独立的教研室,积极培训教师, 2009年该课程被确定为我校重点课程,201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设计理念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满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学校确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N+X”教学模式。基于此,本课程设计理念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理论灌输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地位和作用
(1)课程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课程目标
第一,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三,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养成,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开放、意志坚韧、乐观积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为《纲要》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纲要》课程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旗帜,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位置安排得当,能够保证前后课程的内容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