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课程设计 »说课资料
说课讲稿 说课课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说课讲稿

 

大家好!

        我是滨州学院社科基础教学部张立梅,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我将从课程分析、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实施、课程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设置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明确要求:“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也就是说新的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就明确规定了“概论”课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新方案中的四门必修课,都是围绕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而设立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但各自承担着不尽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原理”课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为了解和把握“概论”课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纲要”课主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了解和把握“概论”课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实践基础。在这两门课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支持下,“概论”课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等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而“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总而言之,这四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论”课在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这一定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课程目标

        “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明确规定了 “概论”课要准确把握“一个主题”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贯穿“一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根据“概论”课的主题、主线、重点,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是要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着重弄懂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二是要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科学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要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我们在以往的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概论”课是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脉络,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基本原理及其精髓。“概论”课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囊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内容。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此,我们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时,我们既注意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又准确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主线,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遵循教材又跳出教材,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选择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课题,精选出若干个教学专题进行讲座。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教学专题,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形成统一的授课教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式讲授。专题讲授既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能讲清楚它们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既能帮助学生立体式地认识和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之间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理论品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专题讲授,为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切实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了空间。

(四)、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高等院校必开的基础课在我校的发展:由最初开设的是《中国革命史》课,到1992年开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课。1998年,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我们按照要求将原《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同时又增开《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确立之后,又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础上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课,这几门课都由社科基础教学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承担。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再次进行改革,其中将《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一门课,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并明确规定自2006级新生开始所有本专科学生都要上这门课。2008年该课程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目前,我们已经在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四届学生中讲授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2007年8月该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11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教学资源

(一)教材及教学资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写、各类高校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特点。

        教师基本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本教材有配套的教辅参考书,教研室也购买和下载了一批教学影片,授课教师自制了多媒体课件,还有学院图书馆的相关报刊、书籍、杂志,这些都是教学的有力支撑。

(二)师资队伍

        本课程有五位专职教师,两位兼职教师,都具备了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在职称上有副教授、讲师。我们的授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认真备课和施教,教学能力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

教师情况:

  

姓名

学位

出生

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职业资

格证书

学科

专业

毕业学校

张立梅

硕士

1972.9

副教授

心理咨询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山东师范大学

许翠玲

硕士

1964.10

副教授

心理咨询师

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

朱吉平

本科

1963.3

副教授

企业文化师

思想政治教育

滨州学院

常进军

硕士

1970.6

副教授

心理咨询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东北大学

佀咏梅

硕士

1981.10

讲师

心理咨询师

中共党史

东北师范大学

周俊成

1971.5

教授

心理咨询师

科学社会主义

山东师范大学

张春梅

1977.3

讲师

心理咨询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聊城大学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我院各专业的大二学生,此前已经开设了《基础》《纲要》《原理》等课程。综合来看,大二学生具有: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情感趋于理性;政治态度比较明确,基本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的积极一面

      同时也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偏误,对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浓;政治理论缺乏,政治辨别力较弱;政治参与热情较低;政治信仰出现冷漠化倾向;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了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概论课程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枯燥无用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用有趣的。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我们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精神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理念。一个中心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两个结合即一般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三个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设计思路:

从设计理念出发,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1)精简理论教学内容。

2)加强实践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实现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二)、教学安排设计

        教材共分15章。教学中,我们把它分成三大部分,六个模块来把握。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1-2章);毛泽东思想部分(3-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5-15章)。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又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这四个部分加上总论和毛泽东思想两部分,构成教学的六个模块。

        我们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一学期,周4课时,共64学时。由于教材是普通高校通用教材,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存在理论性强,教学内容厚重的问题,加之我们的教学学时不够,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本着“精讲、够用”的原则将教材理论教学内容精简,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安排,在总学分中单列1学分为实践教学。这种安排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具体安排见表。表中列出了课程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和课时安排。

        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观看视频、课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征文比赛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讲正好是安排在两会召开期间授课,我们就安排了“结合两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计划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选取讨论主题,例如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定为讨论方向。

 

课程模块

理论教学内容

课时

实践教学活动

课时

总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6

观看教学录像《复兴之路》、

观看视频《沧桑正道》、讨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参观渤海革命烈士纪念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课程模块

理论教学内容

课时

实践教学内容

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课堂讨论

专题研讨

观看《改革开放30年》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

讨论:市场经济利与弊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

讨论:结合两会讨论当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等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

学生收集资料,对中、美、日韩文化力进行比较,写出调查报告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开展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2

 

 2

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

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说说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和总结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学生上台讲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拟写入党申请,使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观看电影《生死抉择》,然后学生谈感想,教师作总结

2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六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

2、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突破重点、难点的办法:

        我们针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思路是:转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讲”,转向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即学生参与教学。

        主要方法包括:开展社会调查;课堂讨论、辩论,典型案例剖析等,通过以上方法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辩论中理解和掌握理论。

        例如,在科学发展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收集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及人类发展观的演变的资料,在资料的收集取舍过程中,学生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进行专题讲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概论”课是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脉络,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基本原理及其精髓。“概论”课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囊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内容。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此,我们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时,我们既注意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又准确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主线,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遵循教材又跳出教材,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选择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课题,精选出若干个教学专题进行讲座。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教学专题,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形成统一的授课教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式讲授。专题讲授既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能讲清楚它们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既能帮助学生立体式地认识和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之间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理论品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专题讲授,为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切实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了空间。

2.开展案例教学,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能力素质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公认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切入点,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概论”课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案例为思维主线,把知识、理论通过案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学生引入“实践”场景,分析案例,达到理解、认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升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述“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一理论问题时,可通过分析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改革前后的纵向比较、和发达国家横向比较的数据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形势,使学生从中悟出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在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专题时,引入“人大代表通过媒体征集议案”这一案例。这一案例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且是学生中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件新鲜事,符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人大代表通过广泛代表民意的议案的搜集、撰写、提交来代表广大选民的权益,实现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力,而这一制度也由此成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享受民主权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也为广大人民所认可。在讨论中,同学们还认为这一案例说明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在强化,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也有同学提出这只是小部分代表的行为,从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反响可以看出,人大代表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更广泛、更有保障的人大代表与选民的沟通机制应成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3.组织答疑、讨论为主的探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探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中,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实践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围绕教学目的,精心选择几个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热点问题上来。如“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等。第二步:将学生分成小组集体研究讨论,撰写提纲和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推荐小组代表参与班级讨论发言。第三步:学生、教师点评。代表发言后,先由学生自由点评,锻炼其理论判断能力,再由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已经探讨出结果的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结,对没有探讨出结果的,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提示,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第四步:学生、教师评分。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出小组总分,由此决定各小组每人的得分。由于答疑、讨论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入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增加实践体验,实现课堂知识转化和升华。

        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体验,就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社会现实生活,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每年暑假我们都组织一级团队(教师带领)二级团队(学生带领)深入工厂、企业、农村、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调查的情况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教师把学生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文化生活等的调查了解介绍给学生,或者由当时参与调研的学生亲自去讲。上述活动的开展,初步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现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心信仰、努力践行的教育目的。

5.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就是对“概论”课成绩的评定遵循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评分标准、评分方式、评分主体综合化,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予以较客观的评价,起到一种激励的竞争作用。“概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仅凭期末的一纸试卷很难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大胆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将实践学分从概论课6个学分中单独列出(其中理论学分为4,实践学分为2),理论成绩评定3:7开,平时成绩占30%(平时表现5%、课堂考勤5%、讨论发言10%、心得体会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评分标准上把平时表现、课堂考勤的量化评分,心得体会的等级评分,讨论发言的鼓励评分和期末试卷的精确评分结合起来;在评分主体上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学生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方式上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