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体 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号)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同时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作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政治素质方面,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人格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满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学校确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N+X教学模式。其中,N代表课堂理论教学,X代表课外实践教学。从2008年开始,我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14学分中拿出4学分,单独设置《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形成了四门理论课加一门实践课的课程群,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平台,实现了课程建设、资料和网络资源、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同时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的强大平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中的骨干和核心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高校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按照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优化整合课程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设计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课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虽然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涉及到一些历史事实和现实问题,但重点是介绍和讲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突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化教学的理论说服力和逻辑证明力。
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课程内容中的中心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课程教学的落脚点。课程内容设计中有三大块主要论述和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并且突出三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分配。
根据教材体系,立足学生实际和我校实际,我们设置了14个专题,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具体安排如下: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专题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专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专题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专题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专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十二国家统一理论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
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