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9911004)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

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英文: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二)适用专业: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三)课程类别: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作为马列主义公共理论课之一,属公共必修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科学体系,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执行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把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今后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做好思想理论准备。

(六)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七)学时、学分数: 64学时,4学分

(八)教学方式及设施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其它实践性环节,其中包括播放录像片、课堂讨论、外出参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等。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系统、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等。

(九)考核方式与要求:

1.以闭卷考试为主。课程实践环节考核采用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2.对要求学生掌握的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考核。

3.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践环节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时分配表

 

 

章节次数

章节名称

理论学时数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8

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

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

4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5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6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

7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8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

9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10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11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12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2

13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2

14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15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新的理论成果。

教学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各答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及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2.毛泽东思想

2.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3.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5.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5.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5.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由与时俱进的关系?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要求: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创立了这条思想路线,邓小平重新确立并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把它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重点和难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3.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思考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纲领以及革命的道路。

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纲领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重点与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前途;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做出的巨大贡献?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认识新民主主义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理论构想和历史条件。认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基本要求:了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2.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1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考核要求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理解和熟练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过程及其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基本要求: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理论成果,把握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不仅从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高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指明了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的内容及其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2.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1发展才是硬道理

3.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其含义、基本特征、长期性和重要意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实际。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就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就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

重点与难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2.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及历史定位。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矛盾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3.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如何理解“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论断,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重点与难点

1.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1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2.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3.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3.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特征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及多种实现方式,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与难点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表现形式;我国现存所有制结构及未来走势;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3.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4.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统筹区域发展

4.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理解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明确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自觉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贡献力量。

基本要求: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政治保证。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政体的“一体三制”的国家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了搞好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和根本任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2.正确看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问题、目标和任务;正确理解民主党派的政治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2人民民主专政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3.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2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国体与政体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人权问题。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7.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根本任务,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为此,既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又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含义、特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战略地位。

2.为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评价;如何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2发展教育和科学

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八荣八耻”;了解文化体制改革。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

基本要求: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举措。

重点与难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解和熟练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目的:深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依据和基本内容,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重点与难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1.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2.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2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2.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4.1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4.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以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把握党的十六大阐明的新时期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为创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多样性,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不懈的斗争。

重点与难点:

1.当今时国际局势的总体特征;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根本原则;

2.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2.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态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的团结和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为了实现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力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1.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2.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2.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2.3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3.2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3.3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3.4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掌握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重点与难点

1.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课题。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性质和宗旨

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加强党的建设

3.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三、参考教材及资料:

(一)参考教材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2.《毛泽东思想概论》沙健孙主编,北京出版社, 2003年版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甘自恒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毛泽东思想思想概论》(CAI及文本)王虹等编导制作,2003年7月辽宁教育音像出版社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CAI及文本)王虹等编导制作,2003年7月辽宁教育音像出版社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概论》 丁俊萍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7年版。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魏潇文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7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人民出版社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9.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1995年学习出版社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2003年学习出版社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人民出版社

13.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2002年11月人民出版社

14.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秦宣主编,200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疑难解析徐志宏 主编,200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执  笔  人:张立梅

教研室主任:张立梅

系  主  任:李金杰

概论教研室

2012年4月

 

 

 

 

大纲参考书目资料一览

 

 

序号

名   称

类别

作者

出版社或刊物名称

出版或刊发时间

页码

1

毛泽东选集(1-4卷)

著作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著作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著作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著作

 

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6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

1995年版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

2003年版

 

8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本书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概论》 

教材

丁俊萍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版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概论》教学案例解析

教材

魏潇文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版

 

注:类别包括教材、著作、论文、其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