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本章也属于总论的部分。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特别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什么是“精髓”呢?精髓”乃是生命之源,发展之本。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的最本质的东西,即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在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决定理论体系的属性、规定理论的发展方向,更新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结理论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由于这个精髓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因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就需要首先了解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路线,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人们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贯彻;实事求是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和自由的辨证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主张从事物的本身联系来把握事实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的意识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人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就要按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物的本身联系来把握事实,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列宁也是实事求是的伟大典范,他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全面形成的新形势下,不为过去书本的信条所束缚,敢于修正马克思已经过时的某些结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或数国革命首先胜利的问题。而马恩列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就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现实和实际,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倾听实践的呼声,因而才能有勇气,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提出新观念,建立新理论。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联系的(不是孤立的)观点看待事物。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的贯彻,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说过“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于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在颂扬河间献王刘德求实务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借用“实事求是”这句成语,吸收其中朴素的合理的因素,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对它作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其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以之作为表述中国共产党人以一贯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科学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一封信中使用了“路线”、“政治路线”、“指导路线”、“思想路线”等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4页。)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命题,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即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这是唯物论的运用;“创造新局面”,就是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是辩证法的体现。从这最初的表述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的思想路线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522页。)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胜利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更加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国后,毛泽东又领导我们党开创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后他又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1963年,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指出,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方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证明,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这条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为什么这里使用了“重新确立和发展”这一用语呢?因为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劳永逸,其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以后,由于毛泽东和我们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由于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思想和行动越来越严重地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这一切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被破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而宣告结束。但是,当时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不仅对拨乱反正态度不积极,而且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立场,维护“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各种错误。

1、邓小平揭示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正式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有一个复杂的过程,邓小平有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一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但是,刚刚开始拨乱反正就遇到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批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严重阻碍。“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维护“以阶级斗争为纲、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如果照“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那就无法正确地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就不可能改变;也就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对“两个凡是”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科学地提出并阐明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不能抓住一两句话断章取义,任意加以割裂和歪曲。 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真理是不能穷尽的,毛泽东思想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批判,成为其后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先声。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该文一发表,得到党内外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但也遭到“凡是派”的责难和反对。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毛泽东历来倡导和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严肃地批驳了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坚定地支持了当时受到压制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把讨论引向深入,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首先,这场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而为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这场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活跃了党内外的思想,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机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二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突出出来,严重地困扰着人们的思想,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徘徊局面。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实现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澄清了姓“社”姓“资”的是非,找到了“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南方谈话的主要精神成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党的十四大的主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当代发展最伟大事件之一。所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也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全力支持和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共同构筑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为什么邓小平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呢?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的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观问题,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根据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客观规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实事求是关键在于一个“求”字。“求”者的状态如何,思想是解放还是被各种迷信束缚,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保守,就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

这里邓小平实际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四个原因:第一,为了打破精神枷锁,破除思想僵化。解放思想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打破精神枷锁,拨乱反正。第二,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第三,只有思想解放才能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第四,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拨乱反正,重新达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仅仅有务实的态度是不够的,如果思想不解放,沉缅于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之中,只能成为传统习惯的奴隶。必须从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

在邓小平看来,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关系,对理解和认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哲学认识路线问题。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要关注人本身的主观条件的问题。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体而活动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因而人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是能不能达到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即使在一个没有精神枷锁的环境中,他仍然要解放思想,不断反思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使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认识基础上达到新的实事求是,所以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这就是说,解放思想更重要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际就是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因为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使解放了的思想为实事求是服务,并达到新的实事求是。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解放思想是沿着实事求是的路子走,那么,这样的解放思想没有界限,越解放越好,不存在什么过头和越界的问题。相反,如果解放思想不沿着实事求是的方向前进,这种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过了头,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在邓小平理论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离开解放思想来谈实事求是想求也求不到,离开实事求是来谈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总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倾听群众的呼声,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也才能发现新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个过程既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任何离开这个过程抽象地谈解放思想的做法,任何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与时俱进”加进了党的思想路线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一起进步”,是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什么叫与时俱进呢?与时俱进的“时”,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进”,就是随着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而发展。与时俱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总之,它要求人们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人们抛弃僵化、保守、过时的传统观念,顺应时势,勇于变革。

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善于透过社会浅层的表象,抓住社会变革深层中的客观规律。变革必须守则,必须围绕“三个代表”所揭示的要求去变革,不断认识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适应变化、遵循规律其最终目的和结果要体现在现实性上,创新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是与时俱进的最终结果和现实体现。坚持与时俱进,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江泽民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并在党的十六大将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崭新的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新概括。

第一,揭示了解放思想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以新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深刻说明解放思想是一个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无限发展过程;只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解放思想的任务和课题就永远不会完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但是,在不同国度和不同时代人们所面对的“实事”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存在某种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实事”。因此,不同的和变化的“实事”所具有的规律性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是”,即规律的研究,其探索方式、途径、手段也必须随着“实事”和“是”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始终做到实事求是。总之,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二,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力点放在不断开拓创新上。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作了高度概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江泽民特别强调党的思想路线所具有的社会动力作用,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作为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始终处在时代的前列;必须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努力跟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种发展要求我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理论不断创新、体制不断革新,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内涵一致、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首先,与时俱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解放思想又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拓展和升华。

其次,与时俱进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真正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绝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和标新立异,必须尊重实践,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勇于探索的精神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核心,这种创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的执政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规律,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后,党章虽然几经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既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的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表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要从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出发,必须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还必须破除对教条主义的迷信,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符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0页。)这就告诉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的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在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作了准确的表述。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他同时还明确指出:“党的这条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他在领导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第278页)邓小平的以上论述是建立在对毛泽东提出和总结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含义的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第四,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质性力量和自觉能动性的最突出的体现,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正是因为它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总之,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发展;反之,就遭受重大挫折。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也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邓小平从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他说:“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就不可能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我们也不可能在“文化大革命”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政治路线,而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我们党的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些论断的正确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们才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正是这条思想路线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贯彻,我们逐步才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政策和新举措。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先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具体性。其本质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状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一个关系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根本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明确提出了判断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标准。

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首先,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社会是变化的,时代是发展的,党只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具有先进性。先进性决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劳永逸的,先进的理论由于时代的发展就会变得陈旧落后,不再先进。先进性,在本质上就是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只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发展而不停滞,永远前进而不后退,使党永远朝气蓬勃而不陷于保守僵化,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

其次,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否则,工作就会出现失误,事业就会受到挫折,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中国逐渐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切实的实惠,使共产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再次,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跟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植根于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的源泉,伴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指导,结合实际,反映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和本质,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其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系。邓小平在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的理论内容中和诸多原理中,抓住最根本、最主要之点,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晶的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论认识,不仅仅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理解,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是对科学理论的本质认识。这就是说,在新的实践上形成的新的理论也不可能越出这样的科学的规定。江泽民同志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理论,就其根本特征来说,是继承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实践创新的,形成的科学理论就其精髓来讲,必然具有同一性。

其次,它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的意识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人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就要按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物的本身联系来把握事实,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40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宣言》发表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还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并取得新的认识,在再版序言中对《宣言》作了多次重要补充。正是依据实践的变化而修改已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才不断适应了实践的需要。

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没有的许多新特点。列宁也是实事求是的伟大典范,他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全面形成的新形势下,不为过去书本的信条所束缚,敢于修正马克思已经过失的某些结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少数国家甚至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重要结论,从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的由于国际资本的联合,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各国无产阶级应当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正是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十月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历史条件出发,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邓小平揭示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正式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时俱进地的思想路线,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强起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是党的理论和党的事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再次,它渗透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能浓缩地反映出其理论的创新性特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理论精华,是将这些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条主线。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才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列宁主义的理论精髓同样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分析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创造性地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都是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具有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无论哪部分内容都无不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其出发点和根本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诸如: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关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的科学概括;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观点;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等等,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和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也都渗透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诸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等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得出的科学成果。

总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思想都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个理论体系和各个部分之中,成为这些理论的活的灵魂。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第一,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立足中国和世界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指出“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突破“两个凡是”和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因为我们突破了长期束缚自己思想的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样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的思维定式,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并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第二,解放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的10年间,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继续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期间,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都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基础上不断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都是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第三,解放思想推进了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鉴当代世界发展的经验,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解放思想,摆脱了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新把握,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抓住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解放思想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先导,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继续解放思想,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前,要特别注重在发展问题、社会和谐、深化改革等方面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急于求成。

 坚持解放思想,就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尊重实践,尊重千百万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改革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理解和把握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在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中解放思想,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源泉。

坚持解放思想,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照搬照抄本本,而是要在不断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前进步伐、不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陈旧观念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理论探索的新起点。

坚持解放思想,就要坚持把握世界形势,用宽阔的眼光把握世界、观察中国。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合乎时代要求、合乎中国实际,正是因为我们努力把握了世界的新变化,把握了时代的新发展,把握了中国人民的新需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握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把握好日益紧密的国与国之间依存的新关系,把握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趋势。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从过时的观念、经验中解放出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创新是创新的基本过程。 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因此,增强党的创造力,是党永远保持活力的根本因素。而增强党的创造力,保持党的活力,其关键因素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能否做到创新,关键在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理论创新,是有前提条件的。江泽民指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就是说,只有坚持这两个坚定不移,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论创新。否则理论创新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要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形成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理论,要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就是通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党的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达到实事求是的要求,最终使党的事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因此,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着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深刻的创新内容, 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特征。这也正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的原因所在。

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就是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用新的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学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突破被实践证明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模式,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1.突破社会主义单一模式的束缚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就要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及其观念。这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是指苏联30年代建立的权利过分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被神圣化,被照抄照搬。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毛泽东对此早有察觉,曾经提出对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也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但是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1957年反右开始,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发展,我们不仅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反而使苏联模式凝固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从1957年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搞工农业建设,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领导经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失误,后来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的正常发展。

三中全会前夕,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在一次考察时就对苏联模式作出批评说“是一种落后的东西”。同年11月27日又谈到这个问题,并指出“要研究别国的经验,但是不能简单地吸收,要依据自己的条件决定。”

在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决议》实际上是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为起点,建立起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方法和道路。因而,邓小平同志指出: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守的模式。“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人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才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和观念的束缚,使我们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大解放。

2.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四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实际上是我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显示了我国过渡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及第二代领导集体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在1979年3月,他就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随后,他又指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针对这个特点,必须走自己的路。因此,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长期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尊重实践,依靠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和江泽民始终重视和强调的观点。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

江泽民强调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解决了这一根本立场问题,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才能自觉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推动我们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本章小结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思想路线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